文刊載于《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第六人民醫院 王俏杰 張先龍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近年來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也出現了一些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在髖關節負重界面方面,高交聯聚乙烯材料的改進使得陶瓷對高交聯聚乙烯成為具有表現優異的負重面組合,陶瓷對陶瓷界面的碎裂風險隨著新型復合陶瓷的出現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為年輕患者負重界面的優選方案。金屬對金屬界面因存在不良軟組織反應等潛在風險而引起了極大的關注,而金屬錐部腐蝕這一問題更是成為近期矚目的焦點,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快速通道關節外科的迅速發展使得各種微創入路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再次贏得重視,但必須看到不可避免的學習曲線問題和微創技術本身可能存在的技術上的風險。在髖關節假體周圍感染方面,目前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感染的及時正確診斷和感染的積極預防上,多種新的診斷方法和具有抗菌或抑菌作用的新材料正被嘗試用于感染的診斷和預防。各種高度多孔金屬材料的臨床應用改變了以往對于嚴重骨缺損的重建方法,為髖關節翻修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發育不良、退變性髖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終末期病變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術之一。美國現有總人口中的0.83% 接受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我國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特別是近20年成規模、規范化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2014年,我國的人工關節置換術總量已達近40萬例,其中近60%為人工髖關節置換,而且,隨著規范化手術技術的推廣與普及、患者對手術接受度的提高以及醫療保障制度的完善,髖關節置換的手術量仍將以較快的速度不斷增長。 國內外近年來在髖關節假體設計、新材料的應用、手術操作技術以及并發癥預防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同時,一些新的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成為臨床和基礎研究的熱點。本文將針對人工髖關節置換外科近年來的發展現狀以及備受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做一探討。導 語
一、髖關節負重界面的發展現狀與熱點
理想的負重界面材料應當具有的特點包括: 低摩擦系數、產生的磨損顆粒少、磨損顆粒引發的組織反應小、耐第三體磨損以及允許充分的液膜潤滑。過去近20年里,第二代金屬材料、高交聯聚乙烯、及新型生物陶瓷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關節外科的整體治療效果。目前已有的承重界面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硬對軟”的組合,材料為金屬或陶瓷對聚乙烯; 第二類是“硬對硬”的組合,相同的硬質材料互相作用,包括陶瓷對陶瓷,金屬對金屬。
根據美國174家醫院從2001年到2012年間105000例全髖關節置換術(THA)的抽樣統計顯示,2012年59% 的THA 使用金屬對高交聯聚乙烯,同時,陶瓷對聚乙烯/高交聯聚乙烯的比例持續上升,從2001年的6%上升到2012年的38%,陶瓷對陶瓷的使用比例從2004年的11%降至2012年的1%,而金屬對金屬的使用比例從2007年的31%到2012年已降至1%。這些數據的變化,反映出臨床使用過程中關節外科醫師發現和關注的一些問題。我國目前尚無負重面材料使用比例方面的完整統計數據,但總體趨勢是,在年輕或活動量大的患者中,陶瓷對陶瓷或陶瓷對高交聯聚乙烯的組合正受到越來越多醫生的認可和推崇。
(一) 金屬或陶瓷對高交聯聚乙烯
20世紀70年代后期出現的高交聯聚乙烯(high cross-linked polyethylene,HXLPE) 相較于傳統的高分子聚乙烯具有更好的磨損特性,已成為髖關節置換的常用負重面材料。交聯能改善對接觸磨損和腐蝕磨損的抵抗能力,且交聯程度越高,耐磨性能越好。HXLPE 的磨損率與傳統聚乙烯相比降低了60% ~ 90%,內襯磨損率約為0. 01 mm/ 年,其優勢不言而喻,臨床研究同樣支持這一觀點。然而,交聯對韌度、延展性以及抵抗疲勞裂紋形成有負面影響,交聯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可引起氧化降解。第二代HXLPE使用了諸多新技術,連續多循環輻射退火可有效維持最佳結晶粒度和機械特性,減少自由基和氧化而不需要復熔。在生產過程中加入抗氧化劑維生素E 的第三代HXLPE 能在材料氧化水平改善磨損特性,其磨損顆粒誘發的骨溶解反應顯著小于未復合維生素E的傳統高交聯聚乙烯顆粒。
一項髖關節模擬研究顯示,穩定摻入維生素E 的高交聯聚乙烯磨損率相比傳統高分子聚乙烯降低4~10倍,其極限強度、屈服強度、延展性和疲勞抗性顯著優于復熔高交聯聚乙烯。
陶瓷股骨頭的表面光滑度要顯著優于金屬股骨頭。與金屬-高交聯聚乙烯的組合相比,陶瓷-高交聯聚乙烯的容積磨損率可以降低約50%。黑晶(是表面陶瓷化的鋯鈮合金,具有陶瓷的優異表面性能,同時又避免了陶瓷碎裂的風險,黑晶與高交聯聚乙烯的組合也是一種良好的負重界面選擇。
目前為止,文獻中還沒有關于高交聯聚乙烯界面磨損造成骨溶解而需要翻修的大宗病例報道,失敗的病例主要原因為高交聯聚乙烯內襯的機械斷裂。由于高交聯聚乙烯對抗粗糙表面或第三體磨損的能力較傳統聚乙烯有所下降,因此,金屬、陶瓷或黑晶對高交聯聚乙烯組合的遠期臨床結果仍需進一步長時間的隨訪觀察。
(二)陶瓷對陶瓷(CoC)陶瓷對陶瓷負重界面已在臨床使用40余年。陶瓷對陶瓷負重界面具有諸多優勢,包括:(1)硬度高,耐磨性能好;(2)親水性好,能改善假體表面濕性,使陶瓷界面間保持潤滑,減少黏著性磨損; (3)陶瓷材料為生物惰性材料,陶瓷磨損顆粒生物學特性穩定,致炎作用顯著降低。低磨損率和穩定的生物學特性使CoC假體骨溶解發生率大大降低。脆性高是陶瓷材料的先天缺陷,因此假體破裂成為CoC假體的一個嚴重并發癥。第三代陶瓷(高純氧化鋁陶瓷)內襯的碎裂發生率為0.032%,陶瓷頭的碎裂發生率為0.021%。第四代陶瓷是在氧化鋁基質內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鋯等材料形成的復合陶瓷(Delta 陶瓷) ,相比于上一代陶瓷,Delta陶瓷的強度和韌性均有較大程度的改善,可以制成薄壁的陶瓷內襯,便于大直徑股骨頭的使用; 同時股骨頭厚度可以減低,可以在股骨頭內部增加金屬轉換錐,解決了翻修手術保留股骨假體時不能使用CoC 界面的問題。Delta 陶瓷股骨頭的碎裂發生率為0.002%,約為上一代陶瓷的1/10,但是Delta 陶瓷內襯的發生率仍有0.028%,并無顯著降低。目前國內已有Delta 陶瓷碎裂的病例報道。
CoC界面的另一個潛在問題是異響。國外文獻薈萃分析顯示,CoC界面全髖置換術后關節異響的發生率平均為2.4% (范圍0.7% ~20%),這種異響出現時間較晚,而且常為持續性,無法自行緩解,可能需要通過翻修手術更換界面材料才能得到解決。國內亦有少數病例報道,華西醫院觀察到CoC全髖術后關節異響發生率在1%左右,多發生在髖關節屈曲過程中,而且絕大多數患者異響感在術后3~6個月內逐漸消失,與國外文獻報道有所不同。液膜潤滑不理想導致的摩擦力增加被認為是產生異響的根本原因,而假體安裝角度不合理造成邊緣負荷增加、第三體進入以及半脫位都可能造成上述情況,另外,體重指數過高以及某些特定假體設計也是造成異響的原因。盡管陶瓷材料存在上述缺陷,但由于其優異的摩擦學性能、磨損顆粒組織反應小、可以使用大直徑股骨頭從而增加穩定性等顯著優勢,再加上Delta陶瓷的出現使陶瓷碎裂概率顯著降低,我國目前CoC負重界面的使用逐年增加,但具體占THA患者多大比例尚無準確數據。然而,CoC負重界面THA對術者技術要求較高,對假體安放角度的精確性要求較高,手術醫生應當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給予足夠的關注。
(三) 金屬磨損與腐蝕
金屬對金屬(MoM)負重界面假體早在40多年前就被提出,早期由于材料配伍、制作工藝等方面的原因,松動、脫位、金屬離子污染等并發癥發生率高,因而被棄用。隨著新材料、設計、制作工藝以及植入技術的提高,金屬對金屬負重面之間的摩擦系數顯著降低。同時由于其磨損不產生聚乙烯磨損顆粒,使骨溶解發生率顯著降低,而且大直徑球頭金屬對金屬假體的使用能顯著降低脫位率,提高患者的髖關節活動度。上述優勢使得金屬對金屬負重界面假體在10余年前曾經在美國等國家風靡一時,我國部分大型醫院也逐漸較大規模的針對年輕患者開展了表面置換和大直徑球頭金屬對金屬THA手術,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但是,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MoM假體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受到關注。來自澳大利亞人工關節登記中心的數據顯示,MoM 負重界面全髖關節假體的5年翻修率為96%,10年的翻修率為15.5%;而來自英國登記中心的數據提示,MoM負重界面全髖假體5年和9年的翻修率分別為7.7%和17.7%,以翻修率為指標的臨床結果顯著差于其他負重界面組合。而新西蘭人工關節登記中心的數據顯示,球頭直徑≤28mm的MoM 假體的翻修率顯著低于陶瓷對陶瓷、陶瓷對聚乙烯以及金屬對聚乙烯組合的假體,而球頭直徑≥ 36mm的MoM假體臨床效果不滿意。同樣,對澳大利亞登記中心的數據進一步分層分析提示,球頭直徑≤28mm的MoM假體的5年和10年翻修率分別為3.7%和5.7%,這一結果優于傳統聚乙烯界面。因此,球頭直徑對于MoM 假體的翻修率存在明確影響。除了球頭直徑以外,MoM 假體的設計缺陷( 低輪廓非半球形臼杯設計、過大或過小的公差帶) 、術中假體安裝角度不理想等都會增加翻修的風險。2010年美國強生公司ASR金屬-金屬假體的撤市對MoM 界面人工髖關節的使用造成了很大的影響,MoM可能存在的其他風險還包括局部軟組織反應、假體周圍骨壞死以及潛在的金屬離子毒性。MoM引起局部軟組織反應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學者提出根據對炎性假瘤的分析研究結果提出假說,認為引起局部軟組織反應的并不是金屬離子本身,而是大量納米級大小的金屬磨損顆粒,這些磨損顆粒被巨噬細胞吞噬后,在其吞噬小體的酸性環境下,鈷離子大量溶解,直至巨噬細胞凋亡時,細胞內的大量鈷離子釋放出來形成鈷離子波,其局部濃度遠遠超過血清或滑液內的鈷離子濃度,造成其周圍的成纖維細胞大量壞死,形成炎性假瘤等軟組織反應。
正因為MoM存在的這些問題,目前其在國內外的使用比例已逐年顯著下降。對于使用MoM 假體進行過THA 的患者,應當加強臨床隨訪,采用的隨訪監測手段可以包括血清鈷、鉻離子濃度監測、超聲檢查以及減金屬偽影磁共振檢查等。在MoM 相關問題的原因沒有完全研究清楚、材料和假體設計未獲得滿意的改進以及大樣本長期隨訪結果沒有證明其安全性之前,避免MoM 潛在并發癥的最佳辦法就是嚴格謹慎使用MoM 假體,或者選擇其他的負重界面。如果要使用MoM假體行THA,在患者選擇時需要更加謹慎,必須避免選擇嚴重骨質疏松、有金屬過敏史、育齡期婦女以及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手術技術上應當更注重髖臼假體的安裝準確性,避免出現過度外展和前傾安裝。在假體的選擇上應當盡可能選擇有良好設計和臨床結果的假體。
組配式假體頸-柄結合錐部或頭-頸結合錐部的金屬腐蝕也可能造成局部軟組織反應,形成炎性假瘤,造成軟組織破壞。其組織學表現特點為假體周圍軟組織內以淋巴細胞為主的慢性炎癥反應。血清學檢查可以發現血清金屬離子濃度升高,其中鈷離子的濃度升高程度顯著超過鉻離子。這些表現與MoM 負重界面引起的反應相似。
錐部腐蝕是個陳舊的問題,但近年來因多種原因而重獲臨床關注。這些原因中首先是大直徑球頭金屬-金屬假體的設計,其次是柄-頸組配式假體,而即便在現代金屬-聚乙烯關節面某些病例也出現了這一問題。大量取出物研究顯示微動腐蝕( fretting corrosion) 和裂紋腐蝕(crevice corrosion) 是甚為普遍的現象。影響錐部腐蝕的因素包括錐部的設計、股骨頭假體的材料和直徑、頭頸結合部不同金屬材料的使用、偏距增大、股骨假體內翻放置等。大直徑球頭增加了頭頸結合部的扭力,取出物研究顯示,36mm以上的股骨頭造成的錐部腐蝕嚴重程度超過28 mm 及以下直徑的股骨頭。并且,頭頸結合部的腐蝕主要發生在球頭內錐,在金屬對聚乙烯界面的假體中,大部分金屬釋放(90%) 來自于球頭內錐,而非柄錐。臨床研究提示,使用陶瓷球頭時金屬釋出會比使用金屬球頭時減少90%。在體外實驗條件下,球頭植入時的打擊力度會影響到連接處的微動與腐蝕,錐部腐蝕性損傷的程度與錐部連接的強度成反比。錐部腐蝕不僅會造成不良軟組織反應,還會造成假體頸部腐蝕斷裂和金屬離子釋放相關的問題。
作為目前人工髖關節外科領域備受關注的熱點之一,錐部腐蝕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被完全認識清楚。未來的研究內容包括金屬腐蝕導致軟組織反應的機制、如何改進頭-頸、頸-柄及其他連接部位的錐部設計以提高錐部連接的穩定性、如何改進與腐蝕相關的假體金屬物理和化學參數等。在現有的認識基礎上,臨床能夠降低錐部金屬腐蝕的措施包括使用陶瓷股骨頭、正確組裝部件減少微動以及嚴格避免錐部污染和誤配。
二、快速通道關節外科與微創入路THA
快速通道外科(fast-track surgery) 的概念最早由丹麥醫生Henrik Kehlet提出于上世紀90 年代并應用于腹部外科領域,其目的是系統地應用圍手術期多學科技術,減少手術后患者的創傷應激、減少并發癥發生、縮短住院時間、促進術后早期康復,也稱為加速康復計劃或快速康復計劃。快速通道關節外科是快速康復理念在關節外科的應用,近年來在國內外受到了廣泛的關注。FTA 的主要內容涉及患者術前教育、營養支持、血液管理、麻醉方案優化、微創手術技術及理念、多模式鎮痛、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圍手術期康復鍛煉計劃等,貫穿術前、術中、術后的整個治療過程。
FTA的理念正被越來越多的關節外科醫生所接受,類似于止血與抗凝序貫平衡治療這樣新的治療方案也正在迅速得到推廣。國內許多大的臨床醫學中心目前都在積極推廣FTA的理念,諸多患者將從中受益。
伴隨著快速康復理念的逐步推廣,一度沉寂多時的各種微創入路全髖置換術式再度成為熱點話題。微創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將傳統入路切口微型化,深層操作和傳統入路相同,又稱小切口入路;另外一種采用新的手術入路,該類手術切口和深層操作與傳統入路不同,強調從肌間隙進入,減少軟組織的損傷、減少術中出血,對機體內環境干擾、影響較小,術后康復比常規關節置換手術更早,減少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目前國內關節外科醫生關注較多的微創入路為直接前側入路(DAA)和SuperPath入路。在美國,已經有超過20%的髖關節外科醫生已經或正在準備嘗試進行DAA入路的THA,足見其所受的關注度。
SuperPath入路是一個經臀小肌和梨狀肌間隙的后上方髖關節入路。與傳統迷你后入路相比,不切斷后方的外旋肌群,不切斷后方的關節囊,術后不需要限制髖關節的活動,包括內旋內收的活動,因此可以使患者得到快速康復的功能鍛煉,同時,在使用SuperPath 遇到困難時,只要向遠端延長切口,即可轉換為標準后入路。這對于原來使用后入路THA的醫生來說,學習的壓力可以大大降低。因此,SuperPath 入路也受到了國內外諸多醫生的追捧。
但是,由于微創手術視野小,神經血管損傷的幾率可能增大、安放假體位置發生偏差的幾率也會增加。以DAA為例,相比于傳統的后外側入路手術,DAA的THA可以使患者疼痛減輕并較早恢復關節功能,但超過3個月以后,二者在功能上并無顯著差異; 與此同時,DAA全髖置換發生術中并發癥的風險會增高,包括股骨穿孔、大小轉子骨折等。一篇較大宗的病例系列報道發現,有6.7% 的患者因為術中并發癥而需要短期內再次手術。因此,在對待這類新技術的態度問題上,醫生們需要做到保持冷靜的頭腦,既要有勇于嘗試的進取心,又要充分認識到學習曲線的客觀存在,在努力學習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患者,選擇適合自己的術式,循序漸進,始終確保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髖關節假體周圍感染診治的進展與熱點
髖假體關節感染(PJI)是THA后的一個災難性的并發癥,初次置換術后感染率約為1%,而翻修術后感染率增至3%。盡管圍手術期抗生素使用和無菌技術在不斷改進,但每年關節置換手術需求不斷增加,感染的發病率也持續上升,因此針對髖假體感染的基礎和臨床問題研究已成為關節外科當前的熱點方向。
2013年7至8月間,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52個國家的400 多位注明專家齊聚美國費城,就假體周圍感染的相關問題召開了國際共識會議,針對圍手術期抗生素、手術環境、血液保護、假體選擇、假體周圍感染的診斷、傷口處理、占位器、清創沖洗、抗生素治療與假體再植入時機、一期翻修與二期翻修的比較、真菌感染或非典型病原體感染的處理、口服抗生素治療以及晚期假體周圍感染的預防等方面的問題形成了國際專家共識,為PJI 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了指引性的參考。這一共識已被翻譯成中文并在國內出版發行,將會給國內廣大從事關節外科的醫生在日常診療和科研工作中提供巨大的幫助。
PJI目前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感染的及時正確診斷和感染的積極預防方面。髖關節PJI的診斷目前仍是一個挑戰,診斷方面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正確鑒別感染與無菌性松動以及如何識別早期感染,其次是如何快速、高效地獲得感染的病原診斷。現有的主要的診斷方式包括組織培養、血清標記物、關節內術中表現、組織病理和滑液穿刺分析等。
傳統的血清C反應蛋白(CRP)和血紅細胞沉降率(ESR) 檢查應當作為PJI 的初篩指標,具有良好的陰性預測值,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在于隨訪治療過程中,檢測感染是否控制,抗生素是否有效等。在提高組織培養陽性率的方法上,新的進展包括廣泛的培養方法、用超聲裂解假體生物膜組織以及延長培養時間,這些改進使關節假體感染的培養陽性率大大提高。一些用于鑒別感染和無菌性松動的新的方法正在被深入觀察和研究,特別是在滑液炎癥指標的檢測方面,包括滑液的白細胞介素-6(IL-6) 、CRP以及白細胞酯酶。以滑液IL-6為例,將截斷值設為13350pg/ml時,其診斷PJI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可以達到100%。而超聲裂解液的16sRNA 基因測序分析以及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電噴霧質譜法(PCR-ESI/MS) 的病原診斷方法都還處于初探階段。
在PJI的預防方面,已有通過術前被動免疫接種金葡菌特異性疫苗來預防PJI 的研究報道,但距離臨床應用還有較長的距離。關節材料的表面處理是目前假體感染預防的研究熱點。目前表面的處理研究集中于各種納米銀顆粒涂層,氧化鈦納米管被覆,抗菌肽的涂層以及抗生素的共價連接等。
四、髖關節翻修技術與材料的現狀與熱點
隨著組織工程學、材料工程學以及生物力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髖關節重建技術和假體材料的不斷推陳出新,更新的理念和假體設計也相繼問世。實現初期緊密的壓配穩定及遠期長久的生物固定成為現代髖關節翻修技術追求的目標和原則。
實用的骨缺損分型系統的建立和推廣為髖關節翻修手術技術的規范化提供了依據。對于多數髖臼骨缺損,超大臼杯( jumbo cup) 的合理有效使用使手術技術得到簡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醫師的推崇。而對于更加嚴重的髖臼骨缺損,傳統的方法髖臼加強環等方法臨床效果不夠滿意,且手術復雜,風險高。隨著高度多孔性金屬材料制成的髖臼假體和墊塊的有效性得到驗證,以臼杯與金屬墊塊組合形成的組配式髖臼重建大大簡化了復雜髖臼翻修的手術操作,逐漸成為新趨勢,初期臨床隨訪結果滿意,但遠期結果仍需更長時間隨訪。重度髖臼缺損和骨盆連續性中斷的重建仍然充滿挑戰,傳統的髖臼加強環結合異體骨植骨以及鋼板內固定技術在處理骨盆不連續的翻修病例時,隨訪結果均不夠滿意。
Paprosky等報道了利用骨小梁金屬(TM)超大臼杯結合髖臼牽開技術處理翻修術中骨盆不連續的技術,20例病例平均隨訪6.5年,盡管有4例出現脫位、感染、血管損傷等并發癥,但僅有1例出現臨床失敗需要再次翻修。打壓植骨技術具有能夠重建骨量的獨特優勢,是嚴重骨缺損重建的最佳選擇,在處理嚴重髖臼及股骨骨缺損時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盡管其手術難度大、風險高,目前在我國少數高水平醫院仍有少數醫師在堅持開展,值得肯定。股骨側翻修假體的使用方面,組配式、錐形、遠端固定股骨柄漸成主流。
高度多孔性金屬(HPM) 的研發和臨床應用是目前髖關節翻修領域的熱點話題。這些HPM材料的開孔結構由于其具有較高的孔隙率、理想的孔徑及較低的彈性模量,因此也被稱為“類骨樣材料”或“親骨材料”。這些特性提供了更好的骨整合和生物學固定潛能,可增加骨長入的速度和深度以及改善初始穩定性。加之這些材料具有較高的表面粗糙度等特點,因此非常適合翻修病例。
目前許多大的關節廠商紛紛推出了各自的HPM材料,包括Trabecular Metal(TM,Zimmer ),Gription(DePuy)等。其中以TM最具代表性,其優越的類骨結構特征,不僅可以輕松勝任輕中度髖臼骨缺損的重建,而且使面積較大的包容性骨缺損的重建也已成為可能。對1959例采用TM臼杯進行翻修的病例的薈萃分析顯示,在平均3.7年的隨訪時間內,髖臼假體的松動率僅為1.9%,顯著優于其他方法。TM材料不僅具有良好的骨整合能力,在降低翻修手術感染風險方面也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體外研究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純鉭金屬表面的粘附要顯著低于鈦合金等其他金屬材料; TM材料能夠激活與其接觸的白細胞,使其釋放IL-1ra、IL-6、IL-8等多種細胞因子,增強全血的殺菌能力。Parvizi等回顧了966例翻修病例,在144例因感染進行髖翻修的病例中,使用鈦合金臼杯組的再感染率為17.5%,而TM臼杯組的再感染率僅為3.1%,顯著低于前者,提示TM材料在臨床實際使用當中可能具有一定的降低感染風險的作用。
我國人工THA逐漸普及,早期接受手術的患者的人工關節使用時間逐漸增加,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越來越多需要接受翻修手術的患者,翻修手術的比重加大。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日益密切,我國人工髖關節翻修水平顯著提高。雖然部分一線城市大醫院的醫生翻修手術水平已經接近或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許多中小城市的專科醫生對于翻修的基礎知識和規范化技術尚未基本掌握,需要多方努力,加大規范化培訓力度,使更多的患者受益。